上海有座普希金铜像。它坐落在汾阳路、岳阳路和桃江路交汇的街心,平凡而不张扬,朴素而富有诗意,就像巴黎的巴尔扎克像一样,给周围的街区染上了一股浓浓的艺术情调。
普希金铜像建立于1937年2月10日,是旅居上海的俄国侨民为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而集资建造的,一尊不大的胸像置于竖条形的花岗石碑座顶端。日军占领上海后,普希金铜像于1944年11月被拆除。抗战胜利后,俄国侨民和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于1947年2月28日在原址重新建立了普希金铜像,该像由前苏联雕塑家马尼泽尔创作。1966年,普希金铜像在“文革”肆虐中再一次被毁,有人看见一些人用绳子拖着铜像沿着汾阳路往东北走去。这一次甚至连碑体也未能幸免。
改革开放带来了城市雕塑的春天。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为推动各省市的城雕建设,拨出一部分经费给一些省市作补贴,上海得到了5万元,属最高的补贴款了。市城雕委决定用这笔经费来重建普希金纪念碑,市园林局主动表示愿意承担重建经费的缺口部分。齐子春、高云龙两位雕塑家主动请缨创作普希金像,如愿以偿。创作普希金铜像惟一依据是一张很小的旧照片,模模糊糊的,而且只有一个侧面。雕塑家查找了马尼泽尔的肖像雕塑资料,凭着对普希金铜像的感受创作出了第三座普希金铜像。在将要翻模的时候,不知什么缘故,普希金泥塑像竟然倒塌在工作台上,严重损坏,只得重起炉灶再塑造一个。至于新建碑身的高度,也是从照片上的碑身与人物的比例关系来推断的。1987年8月,在普希金逝世150周年的时候,普希金铜像第三次在原址落成。由于当时中苏关系尚未完全解冻,故落成时未举行任何仪式。但是附近的居民和过往的行人已经在瞻仰新落成的普希金纪念碑了。我们与他们聊起对新的铜像的感觉和过去的铜像留给他们的印象。普遍的反映是新像做得很好,只是感到碑身稍稍高了一点。这时有人告诉我们在附近的一家院子里还有几块残存的原来的碑石。我们随他去找,果然有几块碑石卧躺在地上,其中一块面上已经刻了一个棋盘。在另一块碑身上意外地发现了中文碑刻,我当即抄录下来:“俄国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先生逝世百年纪念碑/一九三七年二月十日立/一九四七年重建”。我们又仔细丈量了碑石的尺寸,发现每一块碑石都要比造的碑石短约20厘米。这样计算下来,新建的普希金纪念碑要比原来的高出60厘米左右。
上海的纪念像有过许多,像普希金铜像这样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建了拆,拆了建,也只有这一座。应该说,普希金原与上海并没有什么关系,自从有了这么一个曲折、离奇的经历,普希金铜像已沉淀为上海艺术史中的一个富有意义的印痕,体现了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的宽阔胸怀。